有这么一个传说。
明朝,天马山下住着一人名叫王发子,以卖水酒为业。后来,他娶了江西来浏阳讨米的姑娘李霞秀为妻。
一天,从浙江来了个买夏布的生意人,来到王发子家中买水酒喝。彼此攀谈起来。霞秀从生意人口中打听到,被大水冲散后的母亲,流落到了浙江绍兴,寄居在一户做酒的人家。夫妻俩非常高兴,便跟随这生意人找到了娘。母女见面,又悲又喜。酒师傅备办酒席款待发子夫妇。发子喝了三小碗酒便醉了,忙问道:“我在家喝三大碗都不醉,可你这酒只喝三小碗就醉了。这叫什么酒?”酒师傅答道,“这叫加饭酒。”发子问其酿酒方法,酒师傅将配方以及酿造的工序全告诉了他。
发子夫妇回家后,按照酒师傅的方法酿造起加饭酒来了。由于浏阳河的水清又甜,通过酿制以后,做出来的酒清澈透亮,香甜可口,酒味更浓,于是便取名为浏阳谷酒。次年,浏阳遭了一场洪水,沿河两岸水稻被毁,老百姓只好改种高粱。发子便采用高粱,于是出现了浏阳高粱酒。前述歌谣由此而来。
据查证,浏阳民间历来有酿制烧酒的习俗,称浏阳烧酒。它由私人小作坊经营酿造,以醇香温雅、进口绵软享有盛名。20世纪初,浏阳已属全省23个重要产酒县份之一,以美利昌、万利源作坊所酿制的浏阳烧酒有名,一壶壶烧酒随着艄公嘹亮的号子声驶入江西、湖北等地。1935年,浏阳县境内约有烧酒作坊15家,已然成为典型的产酒区之一。